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,由于政治斗争和社会变动,许多军队和地方的干部经历了工作中断的局面。在上海工作了25年的陈丕显,已经整整有9年没有再从事工作了。1977年,中央组织部决定为他安排去青海或云南工作,这个决定让他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:是继续留在上海荣利通,还是去远离大城市的边远地区呢?叶帅和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劝说他留下,加入军队。面对这一提议,陈丕显是如何考虑的呢?
陈丕显自土地革命时期起,便活跃在闽赣地区,是当时红军游击队的一员,被称为“闽西红小鬼”。在中央红军主力撤离苏区后,他依然坚持在闽赣地区进行游击斗争,勇敢地同敌人作战。在抗日战争时期,他深入敌后,为创建苏中根据地做出了重要贡献,直至解放战争结束,依然活跃在苏中地区。对于陈丕显而言,战争年代几乎所有的时光都在祖国的东南部度过,即使新中国成立后,他仍然在华东工作。自1952年调任上海工作后,他便在这里工作了整整25年,并从上海市第四书记一路升至第一书记。
然而,1966年底,上海发生了政治风波,一些造反派夺取了上海的权力,导致上海一度陷入动荡之中。1967年1月,周总理与陈老总共同商定,制定了华东各省第一书记的保护名单,陈丕显名列其中。在名单上,除了他以外,叶飞、江华、江渭清、谭启龙和杨尚奎等人都被顺利护送到北京。然而,陈丕显却被造反派扣留在上海,无法前往北京。这一情况引发了谭震林的愤怒,他在一次会议上向相关人员严厉批评道:“陈丕显从小参加革命荣利通,是红小鬼,他怎么了?几个大区书记、省委第一书记都有问题吗?为什么你们不让陈丕显来京?”尽管有些高层领导为陈丕显发声,试图保护他,但某些人根本不予理会。最终,陈丕显的工作彻底停滞了。
展开剩余61%不仅如此,造反派开始搜集陈丕显的“罪行”,并试图抹黑他。有人指责他并非革命战士,而是叛徒。在这段历史的背后,隐藏着一段被捕的往事:1930年,年仅14岁的陈丕显带领宣传队分队长的身份,与红军的伤员一起南下转移,途中遭遇了当地地主武装的伏击。他和其他红军伤员一起被俘,并被关押起来。当时,由于他身穿便装且年龄较小,地方的红军战士并未识破他的身份。对此事件的调查结果表明,陈丕显并没有暴露自己的身份,也没有任何叛变行为。然而,某些人并不满意这个结论,要求重新调查。尽管他们反复寻找证据,但最终调查结果站不住脚,所有指控最终都被驳回。陈丕显得以清白,审查结束后,他可以回家等待最终结果。
回到家中荣利通,陈丕显终于与阔别多年的妻子重逢,但家里的变化令他感到震惊。曾经宽敞的小楼如今已变成了一间简陋的房间,而由于身体虚弱,他不得不住进了医院。后来,他被诊断出患有鼻咽肿瘤,被接到北京中组部的招待所疗养。在那里,他见到了不少老战友,包括叶飞、谭启龙和江渭清等人。
1977年,陈丕显受到了中组部部长的召见,开始重新安排工作。尽管他到北京主要是为了治病,内心却更倾向于留在北京工作。然而,中组部提出了两个选择:一个是青海,另一个是云南。此时的青海和云南,虽然自然风光迷人,旅游业日益繁荣,但在七八十年代,这些地区还未得到充分开发,交通极为不便,且气候条件恶劣,对于他那时的健康状况,去这些地方无疑会加重病情。
在此背景下,叶帅和粟裕等老一辈革命家再次劝说陈丕显留在北京,转向军队工作。因为当时军队干部的调动并不需要通过中组部批准,而叶帅正支持军委的工作。但陈丕显拒绝了这一提议。他一直在地方工作,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,对军队工作并不熟悉。他更希望能继续为人民服务,做一些具体的实事。或许,他还考虑到自己不希望被认为在困境面前无法坚持,挑剔选择工作的地方。作为党的干部,不论调配到哪里工作,都应毫不犹豫地投入工作。因此,陈丕显最终选择了前往云南工作,担任第四书记。
在云南的工作持续了半年后,陈丕显被调回湖北,担任湖北省委第一书记。1982年,他再度调任中央,成为了政法委书记荣利通,并继续为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发布于:天津市N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